自贸区需要制度创新
李书福(吉利集团董事长)
上海自贸区不仅仅是28平方公里,它应该是关于整个国家——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管理。
例如,三年前,吉利集团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时,就出现了一个难题:根据国家政策和三资企业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性质应根据注册地。当然。由于沃尔沃汽车在瑞典注册,因此公司性质被定义为瑞典公司,即外国公司。从法律上讲,沃尔沃汽车必须通过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生产。
结果,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后,直接在吉利的工厂生产沃尔沃汽车——我们认为这很简单,但未能如愿实现。
当年美国福特公司收购沃尔沃汽车后,将其纳入全球规划(这只是一家美国公司拥有的瑞典汽车公司),然后福特的中国合资公司可以生产沃尔沃汽车。然而,当沃尔沃成为自有品牌吉利旗下的产品后,由于违反了中国法律,它无法在吉利工厂生产。这样的制度令人费解——到头来只能按规定申报成立合资企业,必须新建工厂。
如果沃尔沃汽车当时被认定为中国公司,我们的研发、采购、销售、全球布局本来可以顺利进行——利用中国的成本,在中国量产产品,利用沃尔沃的技术、品牌、网络、研发能力、出口全球,将极具竞争力。
相信其他中国企业在投资行为上也或多或少遇到过类似吉利投资管理制度的问题。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如果上海自贸区要进行体制改革,能否像其他国家一样,用实际资本控制人来确定企业的性质?
此前,人大授权上海自贸区暂缓实施《三资企业法》,是探索如何调整和解决体制问题的良好开端。如果投资体制改革真的能在自贸区进行,未来的中国企业将受益匪浅。
降低行政监管的复杂度
许连杰(恒安国际CEO)
从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上海自贸区的期待之一是能否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行为规范。经济转型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但严格来说,政府的行政职能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转型。
恒安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品。这个行业是完全竞争的。我们依靠市场而不是政府。恒安的产品从1988年就开始与宝洁展开竞争,当时宝洁等跨国公司带来的产品普遍定位于高端产品。在跨国公司不屑进入的低端市场,恒安找到了切入点,成功进入了跨国公司没有介入的卫生巾市场。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形成使用卫生巾的习惯。恒安成功切入这一市场。一个市场之后,也成功地在中国植入了卫生巾的使用习惯,树立了未来品牌。
这条差异化的竞争路线一直贯穿恒安的发展历程。而产品创新是恒安集团不断抓住机遇的成功因素。从“安乐”,到“安乐”、“七度空间”卫生巾,再到另一款主打产品“新香茵”卫生巾,恒安的产品正在改变市场格局,引领行业品质提升,保持市场稳定。很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2010年,高盛投资银行报告显示,恒安集团在盈利能力、业绩增长能力和税前利润率方面位居全球行业第一,被评为全球最具投资价值的消费性用品公司。而且这个排名领先于我们的许多跨国竞争对手。
在市场竞争中,恒安没有被跨国公司打败,反而赢得了竞争优势。但是我们仍然有些困惑。这就是为什么在地方层面,往往存在“地方政策”——即行政行为规范不一致,各地没有统一标准。如果上海自贸区能够从制度上规范这种行政监管的随意性,将大大提高民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近日,新华社记者就实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询问恒安为何在香港上市。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私人公司在香港上市是非常标准的。我仍然不知道谁批准我们在香港上市,我也不需要知道他们。但内地情况会复杂得多,上市审批程序复杂,融资审批程序复杂。为了减少与监管部门的往来,一些企业家没有选择在中国上市。民营企业不怕竞争,就怕不规范的制度影响我们的发展环境。所以我认为上海自贸区需要制定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游戏规则,这确实是任重道远。
跨国公司在华布局存在诸多瓶颈
许海英(诺华集团(中国)总裁)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里程碑式尝试。但是,由于对细节的了解不够,我们还需要对诺华这样的医疗保健公司如何抓住上海自贸区的新机遇做更细致的研究。但是,我们非常关心如何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中的中国市场份额。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中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在生产要素成本方面,中国发展到今天,沿海地区的土地、资金、高端人才等要素成本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已经不再具有特别明显的竞争优势。 ,而且经营环境也很复杂。当然,不断发展的经济和市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人才供给也比以前丰富了很多。
就政策环境而言,现在各个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招商引资政策,但企业更需要的是系统化、衔接性好的政策体系和可持续、稳定、公平的政策执行和监管环境。建设有竞争力的产业,还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这方面,新加坡在高科技产业吸引投资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
另一个建议是,是否有更有效的机制让外国公司在推动中国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诺华上海研发中心是集团在全球的第三大研发中心。拥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专业储备,是诺华全球研发的紧密纽带。如果自贸区的建立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环境,让我们的研发项目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国内企业的鼓励和补贴政策,让跨国公司的研发成为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吸引更多的研发投资和项目正在进入中国。在此之前,诺华在中国拥有良好的研发体系,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非常愿意更广泛地分享其专业知识和经验。
需要方便的条件才能配置全局资源
关志华(巴斯夫高级副总裁、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从战略上看,我认为有必要根据国际形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此时,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研究中国如何在全球化的全过程中进一步努力成为“全球公民”。这方面要求我们遵守国际规范,同时还要不断改革。
作为一家跨国制造公司,巴斯夫在中国的投资是长期的。中国对我们的吸引力不是单一的政策,而是中国的巨大市场。我们希望看到中国不断改革发展,我们也在研究如何配合这个发展。
目前,我们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全球成本分配。作为一家跨国公司,我们希望中国能够接受全球范围内的成本分摊。但目前,从中国国内税收的角度来看,这种成本分摊并不容易。
跨国公司不需要特殊的优惠政策,他们只是希望中国业务能够轻松享受国民待遇和全球资源,便利跨国公司内部结算,特别是加快外汇支付的审批,让跨国公司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营,充分利用子公司之间提供的服务,以及对冲成本——这些都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除了方便配置全球资源外,从制造业开始,我们更加重视产业链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未来的研发。我们认为未来的发展需要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基于一两家公司的创新,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创新。而这个产业链也不是某家公司独有的,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来推动。比如新能源汽车、环保建筑等产业链,可以考虑搭建平台,推动产业链发展。
目前,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会是什么样子,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将如何参与其中。但上海自贸区的设计可以考虑以上建议。这些才是企业真正的需求。
避免频繁的政策波动
钱明成(朗盛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朗盛一直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自2004年进入中国以来,朗盛在中国经历了飞速发展。以贸易起家后,朗盛将投资拓展至中国多个领域,并在中国设立了大中华区总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也受到了其他地区的挑战。例如,新加坡有非常完善的外商投资支持政策和服务。
政策倾斜和完善的服务使新加坡在吸引外资方面极具竞争力。比如朗盛总部在德国,但是我们前期立项的时候,可以享受到新加坡在法兰克福的招商服务,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全面的投资信息。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中国的大市场。事实上,我们目前在新加坡和香港设立的研发中心,只是考虑到这两地税收和物流的优惠和便利,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中国市场。如果中国能够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和服务,上述企业最终将被中国吸引。未来上海自贸区或许有这样的潜力。
就目前的政策而言,我们希望投资国有非常稳定和明确的政策。过于频繁的政策波动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同时,我们希望在建立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强执法。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国内企业不按游戏规则开展业务,不受任何监管,这也会给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造成困难。或许,希望通过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政府能够真正拿出一些比较明确的政策法规,同时加强落实,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平台。
自由贸易区不能是一个岛屿
林伟中(恒生银行(中国)行长)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思路,应该是在自贸区设立一个不同于目前国内做法、有制度性突破的试点。但自贸区在拥有自身独立性的同时,绝不能成为“孤岛”。这是因为,一旦成为孤岛,自贸区就失去了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因此,对于自贸区来说,既要独立,又要辐射中国市场。
在具体问题上,我认为上海自贸区应该为中国的资本开放提供更多便利,包括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目前,国内资本还没有完全放开,对利率、汇率、资金流入流出都有限制。
举个例子。在存款利率方面,国内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同业拆借价格,一种是理财产品存款价格。同样的100元,如果是同行业借的,不能做贷款,但是如果是定金,75%可以做贷款,所以有两个价格,有一个香港第三价格(较低)。未来哪个才是真正的价格?上海自贸区能否成为中国海外市场的参考,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我想谈谈人民币的回归。个人认为现在境外人民币已经很少了。如果回流能够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而且成本相对较低,那么这些都可以在上海自贸区进行试验。
另外,现在大家可能更习惯在国内环境下经营我们的金融了。如果未来真的放开,当资金流入流出,汇率波动时,你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应对方案来面对这些波动? 这需要一些准备。
如何提高自贸区的经济体量
梁新军(复星集团CEO)
上海自贸区快速成功的关键在于尽快扩大自贸区的经济体量,形成自循环,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特区的作用。有五个要点需要考虑:
服务中国投资走出去
从方法上看,服务中国投资走出去,通过吸引海外并购实体,全球企业大中华区总部、中国人海外购物消费、国企走出去都是可行的扩大区域经济体量。程序。
中国资本走出去的规模已经很大。去年,我们估计达到了 80-900 亿美元。今年,预计将有数千亿美元。这笔巨额投资如何流经自贸区?我们可以首先考虑:吸引中国海外并购主体落户自贸区。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中国制造实力走出去,获取品牌、技术、海外渠道和资源,支持加强国内制造优势;二是利用中国作为全球消费大国的地位,走出去收购国际行业龙头,扩大国内市场,恢复全球增长,这是未来更快增长的走出去方向。自贸区要考虑如何吸引境外并购主体落户上海。目前,从香港获得并购贷款非常容易,但从中国内地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获得并购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要借助自贸区,鼓励境外金融机构落户,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并购贷款。此外,在香港,企业并购投资和利润退出的税收非常优惠。为确保未来尽可能多的并购主体落户上海,自贸区将尽量采取与香港类似的政策。
二是吸引全球企业大中华区总部落户自贸区。也是扩大自贸区的重要选择。现在,在很多行业上海自贸区免税店官网,中国大陆的销售额已经达到全球的20%-30%,利润达到全球的30%-40%,比如奢侈品;其他行业的利润水平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医疗和医药五年后就会达到那个水平。如果要落户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大中华区总部,自贸区应该给他们更大的便利,包括个人税收、海关等。这是一个巨大而有吸引力的经济体量。
在吸引企业落户的同时,还要吸引中国人到国外购物,回到自贸区消费。去年,中国旅游人口在海外消费超过1000亿美元上海自贸区免税店官网,其中数百亿美元用于购买奢侈品。如果在自贸区内设立免税店,境外消费愿意在中国实施和提货,这部分税款可以留在国内。在国内,留在自贸区。此外,自贸区还应帮助上海乃至全国的国企实现全球化,成为国企走出去的跳板。
所谓金融资源落地,是指引进和利用境外低成本金融资源,帮助降低国内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同时扩大区域经济体量。
p>
首先,现在海外金融资源非常便宜,包括韩国、台湾、美国和欧洲,贷款利率还不到中国的一半。这些资源现在中国企业用不上。自贸区建立后,这些资源能用吗?引进和利用境外低成本金融资源落户,帮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效服务国内实体经济。
其次,现在国内外中概股的股价都很便宜。能否利用和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创新自贸区金融产品,共同助力中国股市上涨?
大幅扩大招商引资目录范围,在“投融资管退出”和经营准入等核心环节提供有竞争力的政策,鼓励养老、医疗等服务业落户,创新金融,壮大区域经济。音量。
自由贸易区相当于国内外。有必要帮助他们开拓家政服务市场,以增加该地区的经济体量。我国以往鼓励境外投资的战略目录(如高新技术、3D、环保产业等),除此之外,现在应将服务业纳入鼓励产业。
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未来地方政府将重点减债,依靠政府债务红利实施投资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 ,向境外资本和社会资本开放经营许可,如基础设施、土地管理与整合、房地产投资信托等,扩大区域经济体量。
目前超过 40 万亿的个人资产在银行中享受着令人不满意的低回报。未来,国内金融资源将迅速向具有专业投资和资产运用能力的机构集中。目前,国内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稀缺。自贸区要吸引国际高水平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落户,打通国内个人资产全球配置渠道,拓宽投资渠道,服务于增加老百姓个人财产性收入,集聚一大量资产。管理机构。
此外,自贸区还应创造条件,便利国内企业在区内配置全球资产。比如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社保、年金、私人机构投资者,允许企业投资于复苏中的美国经济和处于底部的欧洲经济,而不是把它们限制在国内投资,这样他们就可以找到与他们兼容的资金来源。以及与债务方需求久期相匹配的安全稳定的长期收益率。
(本报记者范若红、刘丹、张翔、梁志勇)